欢迎访问陕西省核与辐射安全网

把握核科普之变 助力实现“双碳”目标

时间:2023-02-27 来源:中国环境报

党的二十大报告针对“推动绿色发展,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指出,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”“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,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,确保能源安全”。核能是解决“双碳”问题的一把“钥匙”,是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能源载体。然而现阶段,公众提及“核”仍然避之不及,“邻避效应”成涉核项目落地难题。加大核科普工作力度,提升全民核能科学素养迫在眉睫。

当今国内外形势正发生深刻、复杂的变化,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我国也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。进入新发展阶段,科普的内涵、理念、方法和机制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,进入新的发展时期。但是,目前我国的核科普存在供给能力无法满足核能发展的要求、核科普机制不健全、核科普资源不平衡、媒介融合不充分等种种突出问题。因此,可推动建立政府引导、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化动员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模式。

对监管部门而言,首先,应加强对核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。加强引导各涉核单位合理组织,统筹协调,形成科学合理的核科普计划,并分步骤、分层次实施。其次,应建立完善核科普机制。充分发挥国家核安全局在核电公众沟通中的主导作用,制定中长期目标,实施三年或五年行动计划,细化分层分类群体教育宣传。三是推动核能科普与基础教育的融合。把核与辐射安全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范畴,编入中小学教材,通过素质教育的方式,让公民从小了解核安全知识并树立核安全理念。四是建立核科普工作的评估评价体系。推动建立除传播量外,以队伍、内容、渠道一体化的核科普工作评价体系。之前的核科普工作大多数以活动为主,缺少评价标准,科普工作成效难以评价,难以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。五是加强专职核科普队伍建设。目前,我国核科普人员中,绝大部分属于兼职人员,专业能力强的专家往往欠缺科普方面的技能,讲解内容多缺乏通俗性和趣味性,一般的科普人员又多缺乏核专业背景,导致科普讲座或咨询答疑等活动的效果差强人意。

就涉核企业来说,应在以下方面着力。一是未雨绸缪,科普先行。核科普工作是核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,从谈核色变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对全面提高我国公民核科学素养、营造核能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作用。平时没有重视核安全方面的科学普及,发生情况后再去着急忙慌地应对,往往比较被动。如果应对不得当,还有可能发生次生舆情,只有长时间对社会公众开展普及宣传才能取得较好效果。二是加快核科普的信息化建设。随着5G时代来临和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,科普的受众群体和科普创作者越来越活跃在网络上。利用智能化信息技术,用心感知用户需求,及时匹配科普资源,保证精准科普。三是因地制宜,积极发展地方伙伴关系。“伙伴关系”不是简单地为地方提供资金补偿,而是从实际出发,一方面,通过多渠道沟通和磋商解除群众对核辐射的担忧;另一方面,通过开展与核设施建设相关的项目,促进当地经济发展。比如,通过建设公共基础设施,推动核科普与文化、艺术、旅游、教育等方面的整合发展,实现“核科普+”和“+核科普”。 四是学会开展有温度、暖人心的科普。科普只有让受众有更多的认同感、获得感,受众才愿意主动地去体验、去实践。因此,学会使用接地气的科普语言和工作方式,才能让核科普真正地接地气、聚人气。

随着“十四五”的到来,我国核能产业发展迎来新阶段,公众的核能接受度依然是影响核能事业发展的关键变量。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科普之变,转变核科普理念,提升公众核能知识素养,将成为我国核电发展由“邻避”变“邻喜”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
作者单位: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

浏览字号选择:
Baidu
map